送走崔毅等人,田云逸、邹德贵和朱榕在傍晚时又飞回了海原,而赵振中则暂且留在永昌基地了解有关装备研制、生产的进展情况。
此番运往新疆的装备,如果不出大问题,基本上就可定型生产了。有了专门建立的生产线,发挥组合机床的威力,加上今后生产工人熟练度提高,新装备的产量势必会不断增长。这也是人民军今后获取胜利的一大保障。
不过,赵振中这次留在永昌却与已西去的装备无关,而是为了协调解决飞机、重载卡车、履带式通用底盘等问题。
西北这边受限于人力、资源开发利用程度、生产规模等问题,不可能象美、苏等国那样,在同一类产品上开发种类繁多的型号,只能尽力做到性能领先、兼顾数量。象苏联在一战后同时开发轻、中、重等不同类别、多个型号坦克的做法,西北这边就是无法接受的。
基于西北现在的条件和对未来装备发展趋势的超前掌握,赵振中在视察了现有兵工生产状况后,提出了“轻重搭配,重点先行”的研制生产方案。
飞机方面在解决发动机生产问题后,要解决的是自行生产战斗机、轰炸机、运输机的问题。其中,轰炸机、运输机要尽可能做到机型通用,减少重复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。而在西北自行研制生产飞机不能满足当前需要的情况下,要具备自行生产部件,利用外来发动机进行组装生产的能力。当然,西北自行研制的两款轰炸机也会在未来5年内实现定型生产。
具体上,赵振中提出了在明年夏天要保证轰炸机、运输机的组装生产总量要达到80架以上,到后年夏天则要达到200架。对于基本要靠自己研制生产的战斗机,在明年夏天时轻型机不能低于60架,到后年夏天轻型机、中型机总量至少要达到180架。而这其中,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双座教练机。
既然要自行研制战斗机,赵振中自然不会还去搞什么双翼机,直接按照现在西北技术条件上马二战中后期最优秀的机种。更先进的飞机技术资料赵振中也能提供,但凭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却生产不出来。不说别的,光喷气式发动机所需的耐高温材料就是现在生产不出的。最明显的例子,尽管赵振中把加工生产钛的有关资料提供给了姜凤学、田文涛、朱翰文等人,可至今他们仍在对有关生产原理进行验证研究、消化,实际生产这几年内肯定做不到。
尽管赵振中要求的数量看上去不是很多,但对西北来说也却也是个挑战。
由客机改装的轰炸机、运输机,其主要部件可由华美旗下的安泰公司生产,运到国内组装生产的难度也并不大。另外两款分别以b-17、b-29为模板的运输机、轰炸机由于时间相对充裕,加上有前面生产其他飞机的经验,将来也不会存在太大问题。
至于战斗机虽然全部要靠自己研制,时间也有些紧,可实际上,李云山等人只是按照赵振中提供的技术数据,把原本历史上获得很大成功的美国产p-51和苏联产拉-11给技术重现,并加以改进罢了。
其中,以拉-11为模板的战斗机因起飞重量轻、作战半径小、速度略低,将成为西北的轻型机;而以p-51为模板的战斗机相较之下则成为中型机。现在,比原本历史上p-51、拉-11后期型号所用动力更强劲的发动机已经在西北生产成功,剩下的就是用已生产好的部件组装,进行试飞验证了。当然,两种战斗机在西北的代号分别为f-1、f-2。
仔细衡量了西北航空工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后,冯翼飞、李云山等人虽然感到压力不小,但认为只要统筹安排好,任务也是能完成的。
解决了有关飞机生产的问题,接下来就是重载卡车和履带式装备的问题了。
有了从安泰公司到西北重型机械公司生产汽车的经验,根据技术数据生产重型卡车并不困难。难题在于要把重载卡车和火炮结合起来,生产轮式车载火炮。不过,西北现在已经能生产105、155两种口径的重炮,再根据赵振中所提的要求将两者结合起来的难度也不大。对此,李云山保证能在明年夏天之前把有关装备定型。
“明年夏天先定型生产一部分用急也好。”赵振中对火炮的定型生产另有意见,“105火炮是我们自己开发的,今后基本上就那么定下来。不过,现在的155重炮,却是根据美军装备仿制来救急的,今后我们要发展自己的长身管重炮。45倍口径为中间过渡,最终实现52倍或54倍口径。以便更好的提高火炮射程和射击精度。明年夏天列装的,可按照现在的身管、口径定,后面的要按照新标准来。在满足部队分批装备的前提下,4年内解决155重炮问题。”
在原本历史上,二战后155火炮发展的历史趋势就是长身管、自行化。其中,45倍口径一度曾为人热捧,但后来发现,45倍口径并非155火炮最佳选择,在52倍或54倍口径时能更好的发挥火药发射时产生的推动力,也能更好的提高射击精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