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这件器物出土时并非是完整器,而是48块碎瓷片,最大的13x6厘米,最小的为⛫🝗2厘米左右,仅如指甲般大小。
好在凤首⚪🔐⛙和扁壶的主体🍬😗纹饰部🆚🐈分都在。这件器物出土后不久,文物部门就对其进行了抢救性修复。
“第一次修复的过程比较简单,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拼对,凤首🐎和主体部门是完整的,部分⛫🝗缺失的地方,就用石膏进行修补,正面的青花纹饰用粉质颜色粗略接笔,背面的花纹则未作处理,呈现石膏原色。”王麻子说。
这件器物修😧复后就一直收藏于首都博物馆,在🚪🖊🐻随后的30多年里,元青花凤首扁壶便以这残缺的样貌出现在《考古》杂志里、邮票上、展览中,依然引来无数惊叹。
“此壶的资料在1972年《考古》第一期发表后,国外很多刊物都进行转载和评论。我国邮政部门于1973年11月20日发行了一套‘特殊时期出土文物’邮票,编号为66🗃-77。其中编号66,面值4分的就是这件元青花凤首扁壶。”王麻子告诉张天元说。
从明初帝都😧城墙的南移开始,元代瓷器精品“🚪🖊🐻青花凤首扁壶”,一直被埋藏于明代修建的北城墙之下,躲避了一次次城市改建、破土动工。
高大厚重的😧城墙,整整护佑了“青花🍙🈝凤首扁壶”600年。🖠
直到2003年,首都博物馆新馆筹建,首都博物馆特邀上浦博物馆古陶瓷修复专家🚧🕲蒋道银先生对青花凤首扁壶进行二次修复,🗼业内称其为“展览级”修复。
据蒋先生回忆,这件扁壶虽然造型🐝🀲🀫优美奇特、纹饰生动、釉色莹润,然而破损却相当严重,粘接后仅☗⛋😴仅高18.7厘米的椭圆小壶,全身残缺孔洞达17处。
蒋先生对其残缺部位进行了重点“美容”,就🚪🖊🐻是用现代高科技的无色无味环氧树脂加填充料配制腻子补缺,最后🍦🏪再用高分子油漆颜料喷涂底色、绘画纹饰等工序,历经13个月,使这件镇馆之宝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得以重生。
凤首扁壶不仅重获完整之身,而🄾且残缺的青花纹饰、釉面苏麻泥青下凹结晶斑点一一重现。
令蒋先生不解的是,在粘⛤🜔接完整后发🍙🈝现器物平放向前倾斜3至5度。
壶柄上方有一小环施釉不全,呈🄾露胎状,原来该件国宝出窑后就💉🐀☕存在缺陷,也许正因此流⛫🝗散人间。
“根据已知的资料,🍦青花凤首扁壶存世仅两件。另外一件藏于🐎和疆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的凤首扁壶,其器型与🎆🎸🕷首都博物馆藏凤首扁壶相似,凤尾不同,壶流、壶柄亦有残损,与首博这件一凤一鸾,从工艺水准看各有千秋。”王麻子似乎是在追忆过去的事情。
90🞭🗜年代之前,类似的器物只发🄾现首博这一件。
然而,1998年8月,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镇🚫西宁庄村,🈰🁽回族农🇩🛋民马忠,在自家农田里,不经意挖出了一只壶。
当时,马忠不知道这只壶有多大价值,隐隐地,只觉得壶的形状和花纹都很漂亮,也很独特,可能💿🗦是个文物。